荷花的古诗(惟有绿荷红菡萏,唯美了整个夏天)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给妻子的一首诗。大意是说,摘取荷花的人往往忽略了花和叶子是一体的,摘花的人看起来爱花,但是并不明白花与叶是分不开的。“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这句是说,人们对待花和叶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往往不会将二者并论。但是人们在观赏荷花时只有花与叶放在一起看才好看,才能相互辉映。花需叶托,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需要依靠的愿望。“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这句诗充满了悲观主义,用花和叶比喻妻子和自己,虽然现在感觉到生活在一起,相互辉映很幸福,但是又害怕自己像荷叶那样衰退,担心妻子像荷花那样衰落,表达了自己的忧虑。这首诗符合李商隐写诗委婉含蓄的一贯风格,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荷花
【唐】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这首诗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作者爱情生活的写照。诗中运用象征手法,借由对荷花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情事。原本是写自己热恋之人,却不直接描写,而是用荷花来比拟,原本描写欢会,却并无直笔,而是通过“衾绮”“罗袜”来侧面暗示。诗的开头两句“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通过荷花纯净的姿态和红绿相应所产生的美,暗喻诗人为爱侣的美色而倾心。“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通过夕阳下荷花的风韵和光彩照人,借指诗人从傍晚到黑夜约会情人,面对爱侣时的情形。随后的“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依然是描写两人的欢会,只是前面为托物寓意,用了曲笔,这里则近乎写实,用精致的笔触,写出了女子的痴情和诗人的细心。最后两句“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是叹别。提前知道了离别的时间,然后预想到离别后的境况,这让诗人无比惆怅,感慨将来只能在梦中相会。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作者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由于其一生多艰辛,所以诗歌多忧苦愤激,这首诗借咏物而抒情,是古人常用的方法。诗歌第一句“浮香绕曲岸”未见荷花已闻花香,这种侧面描写很是独特。第二句“圆影覆华池”写月影照耀,那圆圆的影子和月下荷花相互映衬。前两句重在写荷花的香味和外形,荷花盛开,沿着曲折的岸边已经闻到了它的清香,而月光下的荷花和月影相辅相成,描绘出花好月圆之美好。后两句笔锋一转,“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诗人赋予花朵人的心理,让花朵自我哀悼了起来,而这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的感慨,此时人与花相互连通,整个人生志向溶于荷花之中。这两句沿用了屈原《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意思,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情。
临湖亭
【唐】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这是一篇写景抒怀之作。诗人通过寥寥几笔,一派波平风软、清碧无垠的湖光水色和芙蓉吐艳的美景便跃然纸上,诗人轻舸迎客的悠闲情趣也流露其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前两句描写等待、迎接挚友的情景。诗人整顿好箪食豆羹,满怀期待地行至码头,张望着茫茫的碧波湖水,天水相接处恍然泊出一只小船儿来。定睛看时,“上客”也已在船上向自己挥着手了。诗人通过一系列动态化的迎客活动表现了内心的无限欢娱。一幅好友相逢、遥相致意的画面铺展在人们面前,令人顿感温馨。后两句写好友登岸后二人把酒言欢的场景。诗人喜悦地引着挚友凭窗而坐,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敬远来的“上客”,畅抒胸怀。“四面”写窗外湖上景色之开阔、芙蓉之嫣然,映衬游客之欢颜、诗人心境之敞亮。这首小诗画面明快,感情真挚热烈,通过“轻舸”“尊酒”“芙蓉”等若干简单意象营造了一种好友相逢、美景在畔的诗境。最后以满塘的荷花作结,点到为止,忧喜俱在无言之中,余韵不尽。
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这是首咏荷诗。古来咏荷者众,写并蒂莲者少,杜公瞻不仅描写得活灵活现,结尾更是点睛表达了对两心相悦之赞赏与祝福之情。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象征祥瑞的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开得明媚鲜妍,形象表现了出水芙蓉的绰约风采。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则将人们的视角从大片荷花中缩小,将目光投放于翠绿花茎上开着的两朵相同艳丽的并蒂莲。这种视角放缩的火候诗人拿捏得恰到好处。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则是对比想象了,诗人将并蒂莲与歌女、舞女相比,感觉绽放的荷花颜色比歌女的容貌更胜一分,馥郁的香气迷乱了舞女舞衣下的微风。直接抒发了对那一双并蒂莲的喜爱之情。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最后两句耐人寻味,这样的并蒂莲必然会互相思念吧,更何况它们的心还是连在一起的。此两句便解释了诗人对并蒂莲喜爱之情的来源——对于两心相悦的美好愿景。借着歌颂美丽的并蒂莲,或许在希望两心相同的传说是现实存在,又或许在表达希望自己与爱人如同并蒂莲一般可以同心同思的美好情感。
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本诗叙写西施的故事,从夏日荷花落笔,扦插西施之美,终以西子归入越王宫结篇。全诗风格清新含蓄,极富南朝乐府民歌的情韵,耐人寻味。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首二句以写景起端,描绘了镜湖的广渺和小荷初绽时的美景。诗人以“菡萏”起兴,引出主人公西施的出场,同时起兴之笔兼带暗喻,以满湖欲放的荷花彰显了西施娇美动人、纯洁雅致的风姿。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后两句写美女西施在湖上采莲及人们争看西施的情景。诗人不直接写西施之美,而是以一“隘”字侧面凸显美人神韵,在人们竞相围观采菱女而使若耶溪被堵塞的狭隘难通的衬托中,彰显了西施神妙绝伦的魅力。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末二句挑起人的情思,未待月亮升起,西施就缓缓荡舟归去,归去之所正是越王宫殿。全诗到此戛然而止,至于后面的故事则尽在不言之中。全诗风格清新含蓄,富有南朝乐府民歌的气韵,诗人对西施的少女情思、多舛的命运均无着墨,留给人悬想的空间,使诗歌的意境无限开拓,意味绵长,一如三百里有余的菡萏花海,引人遐想。
浣溪沙·荷花
【宋】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这首词是词人到颍州任太守时所作,词人观赏十里荷花,触景生情,觉得当官十分寂寞无聊,便写下此词抒发内心的烦闷。“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是写西湖四面都是垂柳,荷花十里,十分美丽。又问哪里的荷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和”回答了上一句的问题,温和的夕阳照在南畔的画楼上,湖面上波光粼粼,成片的荷花更是迷人,让人沉浸在这份恬静优美的环境中。下片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环境优美但天气突然变凉,作者内心的情感也发生变化。“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天气突然变凉,感到寂寞孤单,只能借酒消愁,消磨时光。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仕途不顺的感叹,抒发了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这首词写夏日荷花盛开时词人游湖所见的美景与感受,洋溢着欢快惬意的气息,表现了词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上片写游湖及所思所想,说明今日游湖已不同于往昔。作者与朋友携酒来到景色怡人的湖畔,置身荷花丛中,想着尽情享受这大好美景与时光。一个“好”字囊括了景色之绮丽与作者之欢愉。“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写此次出行与以前的不同,没有象征高贵身份的旌旗仪仗,也没有大批随从的前呼后拥,就像一位普通百姓一样,乘兴而来,毫无拘束,好不轻松惬意。
下片写词人乘舟向湖心驶去,有朋友美酒相伴,不禁沉醉于夏日的暖日荷香中,宛如人在花中游。霏霏烟雨中,词人欣赏着远处传来的片片笙歌,营造了一种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醉里归”呼应开篇之“载酒来时”,表明此次游赏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体现了词人惬意满足的心情。
全词意境空灵,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多个方面写词人游览荷塘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作者超尘脱俗的心境和洒脱放达的情怀。
踏莎行
【宋】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这是一首赞颂荷花的词,其中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开头两句写了荷花生长的地点,然后开始写景。词的上阕整体上来讲描画了一个安静的池塘。然而荷花又生长在池塘中偏僻的地方,更显得寂寞。这样的荷花就好像一位美女,即使再美丽,无人爱慕也只能饱受零落的凄苦。这里词人写美人的自我哀叹,实际上是暗露自己虚度了年华。到了下阕,诗人依然借助美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意:即使我要遭受凄风冷雨,但是还是不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开放,我宁愿盛开在炎炎的夏日。这里词人一比再比,先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然后再借助这女子之口来抒发自己不遇之感。
忆王孙·夏词
【宋】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这首小令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夏令闲坐的仕女图,图中呈现了一派清风徐水、芙蓉沁芳的情景,词人对静物的勾勒,映射出了仕女们倦怠慵懒的情态。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昨夜,雨一直下,落在含苞的莲朵里,汇入沉寂的小池中,今晨,曙光放野,时有一阵柔风卷过,波光粼粼,菱叶闪着晶莹的雨珠,粉嫩的芙蓉凌风舒展,溢出满园的荷香,仕女们集于亭内,一边做女红,一边话情长,感受着这温润的初晴。“猎猎”一词用得清奇隽秀,小风微拂,小池微漾的场景相继迭出。词人全方位感官角度的描写:凉风、涟漪、晶莹剔透的雨珠、粉嫩的初荷与幽香洋溢的亭台水榭,让人如临其境。“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待到正午,烈阳当空,溽热难消,仕女团团围坐,竞相品尝这凝珠带露的冰镇瓜果,以掠过舌尖和心底的丝丝凉意来驱散暑气。一番周折过后,有的仕女收拾着残局,有的仍旧拿起针线活请教起来,更有甚者,一时难解疲乏,便瘫身在竹席吊床之上,晃晃悠悠地睡去。词人看似不着一字描写仕女,实则将其言情动作均映射入了静物之中。在燥热干渴的夏日,从清凉芳香的瓜果就可令人想象出仕女竞相品尝的热闹盛景。“竹床”与“针线”各显仕女情态,其倦怠慵懒的神色也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