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赏析解说(从历史背景、情感逻辑、画面配乐解读这部改编最好的作品)
“梁祝”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改编的影视文化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如果被问,最能代表“梁祝爱情”的作品,我会毫不犹疑回答:“1994年徐克导演的《梁祝》”。
徐克的《梁祝》充分体现了故事的历史、现实和情感的高度统一。
1994年获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1995年获金像奖四项提名,获得“最佳电影配乐奖”。
优秀的剧本,加上戏剧色彩的画面,和配乐高度结合的情感化渲染,电影《梁祝》被赋予更丰富的故事内涵。因此,徐克的《梁祝》成为众多改编作品中,公认最好的一部。
徐克的《梁祝》极大地丰富了梁祝爱情故事的内涵,我认为至少有三点。
其一:对时代背景的补充交待;
其二:人物性格和梁祝爱情的具体化刻画;
其三:极具东方美的画面和配乐高度结合的情感化渲染。
因此,如果要解读《梁祝》,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去探索。并尝试用比较的视野与分析结合,或许我们能因此找到徐克在《梁祝》背后所隐藏的文本。
历史背景|阶级是最大障碍
- 婚姻维系门阀士族政治
“梁祝”的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在电影《梁祝》上映之前,大部分人对东晋的认识,恐怕只停留在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等文人上。
事实上由于胡人入侵北方,汉人被迫南迁,东晋是南迁的士族拥戴建立的王朝。皇权弱小,门阀专政、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
世家大族在社会上经济上的地位优越,不仅拥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占水,实行庄园经济。
因此,我们在《梁祝》里看到的祝家大宅是依山傍水,亭台楼阁大花园。这一点,便是说明祝家是士族家庭。
当时社会上士庶之别非常严格。士族之间通过仕宦途径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不同阶层之间互不通婚。
正如若虚大师所说:“现在胡人霸占了北方,汉人就被迫南渡过江逃难。先过江的霸着大官来做,排斥后过江的。世族要互相拉拢,所以婚嫁就讲求门当户对,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
所以,影片一开始就是祝老爷考虑如何通过女儿的婚姻来壮大家族势力。通过这一事件,说明生在士族家庭的英台,婚姻由不得自己做主。
而马家从头到尾只在台词中出现过。因为即使英台不是嫁到马家,也要嫁到另一个士族家庭,不可能嫁给梁山伯。
这恰恰是“梁祝爱情”最大的历史逻辑。历史造就了现实,有了这个历史背景,《梁祝》中二人的爱情悲剧就更容易理解了。
对比其它改编作品,对人物所处时代历史背景的补充和完善,正是《梁祝》的一大成功之处。
因为它更准确,也更深刻地揭示了,造成梁祝爱情悲剧的真正因素是当时的门阀士族政治。
- 社会风气虚伪、迂腐、势利
东晋时期汉室没落,人们虚伪,迂腐和势利,这种风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梁祝》中通过一段老师安排英台座位的场景,就把这种人人迂腐、虚伪、势利的风气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师前一句念着之乎者也,后一句就问英台到书院是坐车还是走路?
当英台回答两辆马车三匹马时,座位往前三排;当答道十箱行李十个仆人时,座位再往前三排;再回答和院士夫人同吃时,所有人都惊讶了,于是坐到了第一排。
而与此同时,镜头的另一边是坐在最角落的梁山伯,两人之间的距离不言而喻。
《梁祝》中书院就好比一个小型社会。求学的地方都如此迂腐、虚伪、势利,更何况当时的社会,只会有过之无不及。
通过这些细节呈现,我们更深刻意识到,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距离是现实的,巨大的,无法跨越的。
就像祝夫人对梁山伯说的一番话: “要怨就怨你生错地方,怨你生错时候。生在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是那么虚伪,迂腐和势利!”
“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你们两个就能改变这个时代。”
对比众多历史背景模糊化的改编作品,徐克的《梁祝》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它体现了徐克对史诗级题材的运用探索中,除了有深度的同时,也增加了纵向的历史性。
人物性格和爱情|具体刻画
- 人物性格具体化刻画
如果没有看这部作品,我们对梁山伯的印象大抵是:性格敦厚老实,学习用功,接近于西厢记的张生。
而祝英台则是接近于崔莺莺,温柔美丽,富家千金。祝家父母则是势利,嫌贫爱富。
但在徐克的《梁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有着自己鲜明性格特质的人物形象。
梁山伯俊俏阳光,除了学习刻苦之外,还是个有理想和主见的人。书院文库是禁地,但他还是偷偷进去读书。
英台问他:“你明知会被赶出书院还来这里?”
他说:“有时候应该做和不应该做之间总得有个选择。”
正是他这句话让英台若有所思,对应不应该让他在文库读书做出选择。
除此之外他还浪漫多情,而且艺术天赋极高。影片中他在树下抚琴,用琴声陪伴英台的场景,是《梁祝》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
所以,祝英台爱上这样的梁山伯,也更顺理成章了。
而祝英台清纯美丽,聪明伶俐,从小就不是顺从父母的女孩。这也为她后来奋不顾身跳下山伯的坟墓做了性格铺垫。
遇见梁山伯之前,她是一位大大咧咧,稚气未脱的女孩。
而在和梁山伯建立了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联系之后,她一点点褪去稚气,从媚眼到肢体语言,都成熟稳重许多。
通过这一微妙过渡,就把那个为爱而生出反抗勇气的英台,一点一点地塑造出来。
《梁祝》中其他人物的性格,也同样具有鲜明的个性。
趋炎附势的祝老爷,体现了当时的男子爱敷粉化妆,成为了史上最特别的祝老爷。
而上一代英台祝夫人,和穷学生相爱后选择放弃,跟现实妥协嫁到祝家,代表了当时妇女的从属地位。
代表了社会上虚伪、迂腐、势利人群的书院老师,满口之乎者也,对学生却是看家庭背景来对待。这也是影片对这种社会风气的讽刺。
还有代表了思想稍微开放的院士夫人,以及体现当时佛教流行的若虚大师。
在《梁祝》中,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是那么鲜明,和故事浑然天成。这也是电影《梁祝》的成功之处。
- 准确的爱情刻画
《梁祝》中的“梁祝爱情”发展是完全符合情感逻辑的。两个人的感情从同窗情谊转变成爱情,再到建立身心联系,这一过渡得以充分体现。
而我认为最准确的是,完美诠释了少男少女的爱情。
少男少女的初恋是什么样子的?是已经感觉到了爱情,但是不敢确定那是爱情的摸索。
这种情绪是难以描述的。
犹疑,纠结,不知所措,对方一点不经意的小举动也能把自己的世界震碎。
爱情最动人的便是这个“情动”时刻。徐克的《梁祝》就完全做到了“初恋”这种感觉的还原。
山伯跟大师说他要离开学院了,英台的反应是又气又急又伤心,一言不发就拿了根棍子拼命去戳打山伯。
而山伯捡到英台意外掉落的襟围,隐约知道英台是女儿身,又惊又急又无措。追回书院,淋了一夜的雨。
英台不忍心,又去找山伯,在雨夜里给山伯熬药。药很烫,两个人你怕我烫到,我怕你烫到,结果都烫得直捏耳朵。
这段看起来是女生胡搅蛮缠,男生气急败坏,两个人都傻乎乎的。但是,这恰好就是“初恋”的特征。缺少技巧,单纯天真。她无法准确表述她的心理,他也不会。
《梁祝》透露山伯确定英台是女儿身的场景也颇具意味。
中秋节学院的学生都在化妆,山伯也帮英台化妆。看着英台从素颜到染上脂粉,一点一点褪去男孩特质,一个女孩的柔软逐渐显现在面前。山伯看呆了,少年心事尽在此中。
而此时英台的眼神、嘴角,仿佛都在流露出明确信号。她郑重对山伯说:“你一定要回来书院找我。”
《梁祝》中徐克用两个对比镜头来表现了英台从少女到情动,到转变成女人的过渡。
英台被罚站,山伯坐在树下为她弹琴,一曲弹罢他突然懂得了老师说的琴声发自于“情”。
山伯继续弹琴,画面再切换,英台在泡澡。少女年轻的身体舒展在水中,眼神迷离,跟从前没心没肺的英台相比,明显不一样了。
另一个对比是去书院读书前,英台趴在屋顶上看风景,脸上身上都是少女向往外面世界的稚气。
而从书院回来后,爱上了山伯,跟山伯有了身体和心理双重联系。再次趴在屋顶上的英台,整个人都“柔软”了,眼神和肢体都在传递“她从女孩变成女人”的讯息。
这就是“情动”,是少女遇到爱情变成女人的那个过渡阶段的味道。
我认为,在《梁祝》里那些颇具东方传统文化的意境,并不是一览无遗的,有许多联想的余地。是一种不需言语,无尽浪漫,无限可能又意味深长的意境。
东方美的画面和配乐结合
徐克的《梁祝》和《青蛇》在画面风格上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相同的是都是戏剧色彩的画面,不同的是《梁祝》中画面和配乐高度结合,产生一种更动容的情感化渲染。
《梁祝》的画面和音乐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是从影片开始到两人楼台相会后,大约是影片75分钟之前。这一段画面整体明亮,运用戏剧色彩,画面呈渐变的暖色调或暖色调与冷色结合。音乐轻松、活泼、欢快。
第一段是从两人被祝家父母拆散,到山伯吐血身亡,英台出嫁哭坟化蝶。渐变的配色使画面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氛围,音乐悲伤、沉重、气势庞大。
两段画面和配乐的风格转变,是随着故事的基调而变化的。
- 浪漫的暖色调及欢快音乐
影片伊始,英台爬上房顶看外面的世界。占据主要画幅的是暗黑的门墙和青灰的天空。
此时的英台简单快乐,稚气未脱。配以活泼、欢快的音乐,一个活泼调皮的大小姐就出现在屏幕上。
从英台离家到离开书院,画面渐渐明亮,一路鸟语花香。配以轻快的协奏曲,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即将发生。
两人从文库相识,到以琴声传情,再到山伯帮英台化妆,英台流露心声。暖色调的渐变画面使整部片子进入温情。这一段,也是影片中最浪漫,最令人陶醉的画面。
悠扬悦耳的小提琴协奏曲,同时配合了笛子、萧、古筝,曲风欢快,悠扬,体贴故事的基调。整体渲染着一种舒缓、乐观、融洽的氛围。这一段也正是山伯与英台从相识到相爱的过程。
- 由暖转冷,影片高 潮
故事情绪开始转化发生在山伯与英台送别时。两人在山洞中偷吃了禁果,外面大雨倾盆,暗黑与偏冷色调占据了画面。此时的插曲——《你你我我》,有了缠绵忧伤之感。
恰如其分暗示了故事朝着悲剧的方向发展。
之后从拆散梁祝到山伯吐血,色调偏向冷峻。山伯的矛盾、不舍、挣扎的表情在小提琴的迂回、缓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定音鼓低沉、阴森的轰隆声,接着两次大云锣,山伯含恨九泉。
而英台得知山伯已去,眼里流出血色泪水。身上的嫁衣是一种发寒的红,加上金黄的皇冠下惨白的脸,色彩层层递进,诠释了故事的悲剧之浓。
英台出嫁时画面是紫色到蓝色的渐变,一路上风沙漫天,场面诡异。这一段是弦乐和萧声交替,音乐悲凉、缓慢、又蕴含坚定执着。
到山伯的坟墓骤然出现,英台挣扎从花轿冲出,脱去嫁衣,不顾一切奔向坟墓。此时恢宏的奏乐和悲壮凄惨的画面相辅相成。
整个段落声势浩大,给人一种悲壮感。英台为爱在死亡面前毫不退缩的勇气,被徐克拍出了一种武侠片的感觉。
最后英台哭坟化蝶,歌曲《梁祝》唱出,故事也在这时达到最高 潮。
徐克使用冷暖色调对比,无疑是给这个传统故事注入了更多内涵与故事性。两种色调的反差,体现出爱情天堂到地狱的转变。
从《梁祝》的色彩画面和音乐,可以看出影片在讲故事的同时,根据故事的基调,色彩和音乐都有所变化。
正是这些元素的结合,让这部影片显得更有深度,更具东方式的审美。
影片的文本
《梁祝》在内容的合理性,和形式的艺术性上,都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影片不仅补充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幽默地讽刺了权贵。坟头留着那一个黄金制成的新娘皇冠,隐喻着梁祝的爱情埋葬于黄金的压力之下。
《梁祝》极大地丰富了“梁祝爱情”这个经典民间的故事内涵,同时也是徐克对经典题材的可贵探索。
这不仅有利于观众更全面更详细地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还给人们展现出一幅东方传统文化的画卷。
使电影《梁祝》表现得更深厚、更丰富、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