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成都望江楼公园简介(一根竹子怎样在望江楼公园里落地生根?)

众所周知,被誉为“竹子博物馆”的望江楼公园是中国竹类收集最早、人工栽培历史最长的竹子专类公园,竹文化是公园内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重要的竹种质资源基因库。据统计,望江楼公园现有40属、500余种竹子,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竹类公园”

那么

这座“竹子博物馆”是怎样建起来的?

公园内早年间最多的竹子是哪一种?

一棵竹子从引种、培育、移栽到长成

要经历哪些不为人知的过程?

竹子在城市生态系统中

又起到什么作用?

能发挥哪些功能?

望江竹源

要说望江楼公园与竹子的渊源,最少要追溯到明代。据《望江楼竹类图志》记载:望江楼公园起源于唐代,始建于明代,兴盛于清代。而公园内的茂林修竹是“自古有之”。

在明代,就有人曾描写薛涛井边的竹荫为“寒泉翠条午阴清,读罢残碑感慨生;清代诗人吴升在寻访薛涛井时也记载:“我昔寻此井,一径入深竹,萧然地半弓,围以万竿绿”。可见当时的望江楼公园内竹林已十分茂密,需踏入密竹间的幽深小道,方可到达薛涛井之处。

1928年,望江楼公园辟为成都第一郊外公园,当时仅有慈竹一种,1953年才更名为望江楼公园。由于公园内翠竹成林,又是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名胜古迹,而薛涛一生爱竹,赞赏竹的品格“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再加上四川竹类资源丰富,著名的“川西林盘”就在成都周边。于是,当年在确立望江楼公园植物特色上就决定发展竹类、以竹造园。

1954年起,公园内开始引种栽培竹类,1964年在公园水沟以南栽植慈竹、寿竹4000余株、丛,使公园竹林初具规模——“竹子博物馆”的种子开始播下。而使得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夏政寅

牛儿竹

作为我国老一辈竹类专家,夏政寅先生正是望江楼公园竹类发展开创者。他为我国竹类发展和竹种质资源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发现并命名发表了龙丹竹、牛儿竹、锦竹、黄条竹4个竹种。

龙丹竹

其中的龙丹竹,是大型竹的一种,属于世界濒危竹种,自1960年引种到望江楼公园以来便被重点保护和培育,现在也只有在望江楼公园才能看到这种竹子,它在原产地四川邛崃都已经绝种。夏政寅先生从20世纪50—80年代一直主持望江楼公园的竹子引种栽培,为公园竹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望江移竹

上世纪50年代,公园内的竹子主要是在四川省内引种。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老一辈的公园职工们深入乡村山林,跋山涉水、肩挑手提到省内各地引种;从60年代开始进行省外引种。当年,竹类的引种、分类鉴定等工作也得到了华南植物园、四川省林业学校等单位和相关专家学者们的大力支持。

望江楼公园1990年环园道路景观

时至今天,随着交通设施和竹子栽培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竹子的引种及栽培工作已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但一棵竹子从引种、运输、培育、监测到长成,时间依然是以“年”为单位计算,每一步都饱含着工作人员们的心血。

如今公园内的环园道路景观

要引种某一种竹子,首先要确定引种目录、引种地,联系当地确认有无目标品种。然后,工作人员必须亲赴到现场考察当地气候等条件,再根据当地气候情况,回到园内通过营造小气候、遮光保湿等手段,为引进的竹子创造生存条件,促进引种竹生根发芽。

据介绍,竹子从引种到存活再到移栽,通常需要3—4年时间。在此期间,工作人员要根据竹子具体情况,在不同的季节开展不同的养护保育工作:例如夏季要注意病虫防治等,到了冬季就要搭建大棚、小拱棚等保温工作。毫不夸张地说,看似坚强无比的竹子在引种初期要付出如呵护花朵般的心力,稍不留神,“势单力薄”的竹子极易“夭折”。

“引种竹子通常为单根,栽培困难,不易越冬,气温一低我们就需对其加强养护,促其发笋成丛。像大佛肚竹、梨竹等品种,不太适应成都本地环境,不易存活,我们公园有机会就会引种回来,希望通过不断驯化让其逐渐适应我们本地的环境。”

如今在公园内看起来高大苍劲的云南龙竹,正是工作人员们经过10多次引种,前后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才能使其正常存活。

在自然界中

竹子不仅是大熊猫的重要食材

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子构成的生态系统

也为众多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多年来,望江楼公园在竹种资源保护、竹类科研项目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可谓成果丰硕,2016年出版了《望江楼竹类图志》,2018年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园内设置有竹种质资源保护区、竹引种驯化区、国际竹品种登录园,还多次参与、协办中国天府(望江)竹产业国际论坛。

竹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竹类的植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历史遗产,也是竹类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目标。而望江楼公园内遍植的各种珍稀保护竹类和不断发展的竹类引种、保护、展示工作,正是对自然界竹类资源进行积极、主动、认真地加强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下一篇 上一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