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岁(关于“虚岁”和“周岁”)
虚岁是我们中国古代的记龄方式,当然,当时没有虚岁这种叫法,因为周岁的概念还没出现,几岁就是几岁,没必要用虚和实加以区分。全世界也只有中国人有虚岁这个说法,在民间延用至今。之所以被说成虚岁,也是因为引进了的周岁概念的缘故,周岁从来到世间那一刻才算,所以虚岁总是比周岁大。一般虚岁比周岁大 1 岁;如果出生在除夕的人,虚岁会比周岁大 2 岁。好像又有点不靠谱。
周岁是世界范围内通用的计算年龄方式,指阳历的生日。目前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例如登记身份证依据阳历生日;到医院看病,一般都是采用周岁计算病人的年龄;小孩出生医学证明上的出生日期为阳历;新生儿上户口也是采用阳历生日。特别是现代年轻人,对于农历并不熟悉,虽然中国的所有日历显示都是双历的。但绝大数人懒得在农历和阳历之间来回切换,干脆选择过阳历生日,也就是周岁。最大的好处就是每年都是在固定的日期过生日。这种方法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且与现代人们的成长环境相适应。无论是在法律、教育还是社会福利领域,周岁作为普遍的考量标准也更有利于统计和研究,比如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查、人类寿命的研究等等。因此,周岁被认为是一种科学与实用并存的计算方式。
但是不能把虚岁说成是愚昧。相反虚岁要比周岁更加合理科学,即便是按照现代科学观念,也是以受孕为生命起点。周岁则是以孩子离开母体作为生命的起点,这显然是有些问题的,事实上精子卵子结合生命就诞生了,到分娩的时候,胎儿已是九个多月的生命了,还有现代医学发展,特别是剖腹产技术的发展,婴儿离开母体的时间不可避免的增添许多人为因素。所以以虚岁记年龄更符合现代科学标准。
不仅如此,虚岁也不仅仅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还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虚岁这一计法,实则是对生命的尊重。按虚岁计算年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母亲辛辛苦苦“怀胎十月”的一种感恩和铭记。
中国古代使用的农历历法是一种阴阳历。一方面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另一方面又结合太阳位置来计算的年,会因调整时间误差而存在闰月的情况。但古人并不会因此在同一年过两次生辰。闰月,闰是多余的意思,闰月就是多余的月份。采用19年7闰,平均2~3年安排1个闰月,祖冲之的《大明历》提出了391年144闰比较准确。此外古代历法还会因改朝换代、新帝登基等特殊情况在计日方面有所调整,因此“重年不重日”是虚岁算法的最大特点。
虚岁这种古老的计龄方式在官方系统里早已没有了价值。只有在民间,似乎北方人使用的比南方人更多一些;老人使用的比年轻人更多一些。长辈们都是按农历过生日,他们不知道自己出生那天是阳历多少号,只知道农历,就连身份证上也是报农历的时间。虚岁的核心理念是“岁次岁序皆相同”,即每年的岁次都是相同的。这意味着每一年的农历生日,无论是农历八月五还是农历九月十五,都对应着我们生命历程的“一岁”。从文化角度来说,虚岁的这种计算方式,更能够凸显生长的连贯性和周而复始的自然律。它通过农历节气和生肖来记录人们的年龄,使得我们与自然环境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这个统一的时间观念中,虚岁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时间点,而是一个整体的环节,构成了人生独特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