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1661年是什么朝代(一口气看完清朝296年历史)

努尔哈赤像

1616年,58岁的努尔哈赤,基本上统一了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后,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18年,努尔哈赤与明朝决裂,颁布七大恨,作为攻打明朝的理由,同年,努尔哈赤带领大军,攻占了明朝的抚顺城,这一消息传至北京后,引发了明朝上下的震惊,为了安定辽东,明朝决定派出重兵攻打后金。

萨尔浒战役示意图

1619年,明军集结全国精锐20万和朝鲜等军队,号称47万大军,兵分四路攻打后金,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原则,大败明军于萨尔浒,史称萨尔浒之战,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之后,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一蹶不振,再无还兵之力。

1620年,萨尔浒之战结束之后,努尔哈赤率领军队攻陷了开原和铁岭,此时,明朝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动,万历皇帝去世,新上位的光宗皇帝只在位一个月便突然去世,幼年的天启皇帝登上皇位,朝廷动荡不安,争斗不休。

1621年,努尔哈赤趁明朝内乱,攻下了沈阳和辽阳,随后几天,又攻占了辽河以东的七十多个城。

1622年,努尔哈赤率军渡过辽河,击败了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了明朝的辽西重镇广宁,之后不久,又相继攻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同年,努尔哈赤发布汗王命,实行八大贝勒共治国政。

1625年,努尔哈赤将都城迁到沈阳,并将沈阳改名为盛京,从此,盛京成为后金的统治中心。

宁远之战示意图

1626年,努尔哈赤发动宁远之战,在攻打宁远城时遭受到明朝守将袁崇焕的拼死抵抗,袁崇焕凭借葡萄牙人的红夷大炮将努尔哈赤打成重伤,不久病逝,终年68岁,同年,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继承之后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

1627年,明朝天启皇帝,因溺水获疾,驾崩于乾清宫,时年23岁,因没有子嗣,传位于自己的弟弟朱由检,是为崇祯皇帝,而此时的明王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崇祯帝为了实现明王朝的中兴,铲除了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勤于政事,厉行节俭,但是由于天灾人祸不断发生,又加上对后金的作战不断失败,最终爆发了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主要首领的农民军。

1629年,皇太极取道塞北,一路向西,然后越过长城,直逼明朝京师,由于袁崇焕援救及时,皇太极被迫撤兵。

袁祟焕像

1630年,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等罪名弹劾袁崇焕,又加上皇太极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被崇祯帝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1931年,后金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此之后,后金有的强大骑兵明军没有,明军有的红夷大炮后金也开始拥有。

1632年,皇太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废除了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取得汗位的独尊地位,同时,皇太极效仿明制,建立国家机构取代八旗制度,逐渐将治理国家的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1633年,皇太极为了统一漠南蒙古,亲自率领十万大军,西征林丹汗,同年,在皇太极的征讨下,林丹汗慌乱撤退,逃至永固城。

1635年,林丹汗因病去世,其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并献上传国玉玺,至此,整个漠南蒙古被纳入了后金版图,同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女真,正式定族名为满洲。

皇太极像

1636年,皇太极得到传国玉玺之后,在文武大臣的支持下,在盛京称帝,将国号大金改为大清,至此,清王朝正式建立。

1637年,清朝要求朝鲜像当年对元朝一样对清朝称臣纳贡,朝鲜国王李倧拒绝,皇太极大怒,亲自带领主力部队攻打朝鲜,同年,朝鲜国王李倧逃至南汉山城,被围四十余日后出城投降,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至此,朝鲜成为清朝的附属国。

1640年,皇太极发动松锦之战,此战,共历时两年,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

1642年,皇太极将汉军扩为八旗,至此,汉军八旗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

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时年52岁, 由于皇太极突然死亡,并未留下遗嘱,导致清朝皇族,为了争夺皇位,陷入了一场剧烈的内斗,同年,多尔衮独排众议,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承皇位,是为顺治皇帝,因顺治年幼,由其叔多尔衮辅政。

崇祯皇帝像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明朝都城北京,崇祯帝见大势已去,与王承恩登上景山,在一棵树上自缢,终年三十四岁,自此,传16帝,国祚276年的明朝灭亡,同年3月22日,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得知明朝灭亡后,决定投降李自成,然而李自成将吴三桂的亲属和爱妾抓捕起来,吴三桂的核心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决定与李自成决裂,投降清朝,同年4月18日,刚刚占领北京城的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绝投降后,亲率20万大军前去攻打,至此,决定中国三百年命运的山海关大战,正式爆发,同年4月22日,吴三桂联合多尔衮击败李自成,李自成退出北京,多尔衮率领军队进入北京,同年5月15日,明朝灭亡后,福王朱由崧在明朝遗臣的拥立下,在南京称帝,建立弘光政权,史称南明,同年9月19日,顺治帝与皇室成员从盛京迁移到北京,至此,顺治帝福临,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虽然清朝入主中原,但是全国还有多个地方割据政权,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以及南明等政权,中华大地四分五裂,统一中国成为清朝统治者的新任务。

闯王李自成

1645年1月,清廷集中军力兵分两路进攻李自成,经过激烈的战斗,李自成败亡逃走,在逃走过程中,遭到地方武装的袭击,李自成战败身亡,大顺政权就此凋零,同年4月,清军南下,调集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史可法血书告急,弘光政权却置若罔闻,次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壮烈成仁,清军占领扬州后,进行了十日的屠杀,史称扬州十日屠,同年5月,清军继续南下,进攻南京,在芜湖擒获弘光帝朱由崧,弘光政权灭亡,弘光政权灭亡后,多尔衮颁发剃发易服,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之内,必须按照满洲人的风俗,剃发留辫,此举遭到了江南地区百姓的强烈反抗,同年6月,弘光政权灭亡后,明朝鲁王朱以海与唐王朱聿键分别在浙江与福建建立势力,然而双方不和,不久被清兵各个击破。

1646年,豪格与吴三桂联合进攻四川,汉中农民政权被剿灭,首领张献忠被箭杀,至此,大西政权灭亡,同年,桂王朱由榔被广西巡抚瞿式耜拥立为皇帝,是为永历皇帝,这期间,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抗清局面进入高潮。

1649年,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

顺治皇帝像

1650年,多尔衮突然病逝,时年39岁,14岁的顺治皇帝,开始亲政。

1659年,吴三桂率领三路清军攻入昆明,永历帝为了保住性命,听从马吉翔等人的建议,逃到缅甸境内,缅甸国王不敢得罪清朝,发动兵变,将永历帝送交给吴三桂,史称咒水之难。

1661年,顺治帝因天花而驾崩,年仅27岁,临终前,将感染过天花的玄烨册立为皇太子,同年,年仅8岁的玄烨,在太和殿即位,是为康熙皇帝,由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共同辅政。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打起南明旗号建立台湾郑氏政权,来做为抗清基地,同年,吴三桂将永历帝带回昆明,在篦子坡用弓弦勒死,终年40岁,至此,南明最后一个政权彻底灭亡,只剩下台湾的明郑和缅甸果敢的明军,清朝基本占领明朝全部疆土,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1663年,康熙的母亲佟佳氏离逝,10岁的康熙皇帝,由其祖母孝庄文皇后抚养和辅政。

1666年,鳌拜开始总揽大权,培植私党并排陷异己,一度不把康熙祖孙二人放在眼里。

1667年,首辅索尼病故,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康熙帝逐渐意识到,皇权受到威胁,决定铲除鳌拜。

康熙皇帝像

1669年,康熙在孝庄文皇后指导下,借助布库之戏,将鳌拜党羽一举拿下,自此,康熙帝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亲政后的康熙,开始着手调整政策,严禁买良民为奴、禁止圈占民间房地、恢复内阁和翰林院等措施,使得清代政治开始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

1673年,由于三藩势力过大,影响当地地方官员,并可以掌控自己的军队,康熙帝为维护国家统一,决定撤藩,同年,吴三桂接到清廷撤藩的诏书后,起兵反清复明,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以及清廷派遣的撤藩使臣,并迅速控制云南全境,至此,三藩之乱就此开始。

1674年,在数月之间,吴三桂先后攻陷,广西、四川、贵州、湖南等地,占据了清廷的半壁江山,此后,吴三桂不再向北发展,开始经营北方,康熙帝抓住机会,通过分化、招抚、剿灭等策略,成功招抚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将领,三藩之乱逐渐向有利于清廷的方向发展。

1675年,康熙帝册封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

吴三桂像

1678年,吴三桂在部将的拥戴下决定登基称帝以鼓舞士气,同年,吴三桂暴病而亡,结束了其富有戏剧性的一生,其孙吴世璠被拥立为帝,此时,清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展开全面进改。

1681年,清兵攻入云南昆明,吴世璠服毒自尽,一场历时八年,战火烧遍大半个中国的大动乱,被彻底平定,同年,康熙接受李光地和姚启圣等人的意见,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总督,开始执行收复台湾的计划。

1683年,施琅统领二万水师和三百艘战船,击败驻守澎湖的郑氏将领刘国轩,郑氏军队的精锐悉数被歼,同年,清军进驻台湾,全岛军民剃发归降,至此,清政府完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大业。

雅克萨抗俄之战要图

1685年,沙俄多次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中国领土,康熙帝决定用武力驱逐沙俄侵略者,收复被占领土,史称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之战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野心,使东北地区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对于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1688年,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病逝,享年七十五岁,孝庄太后一生培养和辅佐两代皇帝,对于清初政权的巩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689年,中俄双方达成和议,签定《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

噶尔丹像

1690年,准噶尔部的领袖噶尔丹,为了建立统一的大蒙古国,在沙俄的怂恿支持下,四处扩张领土,严重危险到清朝的统治,康熙帝为确保边疆安定,三次亲征噶尔丹。

1696年,在康熙三次亲征下,噶尔丹主力军队,被清军消灭,次年,噶尔丹绝望而死,终年54岁,至此,康熙讨伐噶尔丹之战,始告结束。

1708年,康熙晚年开始懈怠,出现吏治败坏的局面,同时,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至使众多皇子,开始对于皇位的觊觎,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史称九子夺嫡。

雍正皇帝像

1722年,康熙在畅春园驾崩,终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同年,皇四子胤禛,在隆科多和年羹尧的帮助下,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夺得储君之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帝上台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史称清世宗改革。

1723年,雍正鉴于康熙在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制度化,同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农业生产,雍正推行摊丁入亩政策,摊丁入亩的实施,使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雍正朝重臣年羹尧

1724年,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武装叛乱,同年,雍正命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为此,清朝在西宁与拉萨分别设立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

1725年,青海局势稳定后,雍正开始打击朋党以加强皇权,先后将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四子允禵,削除宗籍和永久圈禁,同年,以居功自傲为名,责令年羹尧自尽,年羹尧自尽之后, 雍正帝又以隆科多结党营私为由,将他圈禁致死。

1726年,随着人口急剧增长,雍正废除了贱籍,这一举措,在当时社会中具有重大意义,为贱民争取到了相对平等的生存权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728年,雍正皇帝采纳鄂尔泰的建议,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直接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实现对西南地区有效的控制。

1729年,为便于商议军务,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乾隆皇帝像

1735年,在位13年的雍正帝,在工作时去世,终年58岁,同年,第四子弘历继位,是为乾隆皇帝。

1755年,准噶尔汗去世,国内诸子争位,乾隆帝趁机派兵平定准噶尔,攻下伊犁,至此,准噶尔灭亡,其族惨遭灭绝。

1757年,准噶尔灭亡后,回部领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史称大小和卓之乱,次年,乾隆帝派兵,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大小和卓之乱平息之后,清政府统一了西域,命名为新疆,并设置伊犁将军,作为管理新疆的最高军事长官,同年,清政府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物产丰、无所不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人民出海贸易。

清朝疆域

1965年,在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三位皇帝的治理下,使国库存银常年保持在六千万两以上,国土面积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同时,人口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清朝进入极盛时期,史称康雍乾盛世。

1773年,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360多位高官,开始编纂四库全书,此书历经13年编成,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

1774年,乾隆帝在执政中期以后,逐渐好大喜功,不但大兴土木,六下江南更是耗用大量人力和物力。

和珅像

1775年,乾隆开始宠幸和珅,和珅得势之后,培植亲信,结党营私,高级官员要升迁,都要先向和珅进行贿赂。

1780年,乾隆采纳了和珅的议罪银提议,官员有罪,可以罚银抵罪,罚罪来的银子,供皇室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向皇帝行贿,并进而鼓励了官员进一步贪污,从而加速了乾隆晚期的吏治腐败。

嘉庆皇帝像

1795年,乾隆在登基六十周年时,公布储君人选,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次年,乾隆正式禅位,永琰即位,是为嘉庆皇帝,嘉庆皇帝即位之后,其权利仍然掌握在太上皇乾隆手里。

公元1799年,当了三年太上皇的乾隆,在养心殿病逝,享年89岁,同年,嘉庆皇帝开始亲政,在他亲政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河道漕运等问题,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等,经过一系列的整顿,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1804年,白莲教起义被嘉庆镇压,这次起义,清政府用了9年时间才平定,耗费白银二亿两。

1810年,嘉庆以鸦片烟伤害生命为由,让各地督抚断绝鸦片的流通,次年,嘉庆下令禁止西洋人居住在内地。

天理教在隆宗门射的箭

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嘉庆皇帝被迫下罪己诏,同年,嘉庆下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进行血腥屠戮、无一幸免,并捕杀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天理教起义被平定。

1816年,清朝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

道光皇帝像

1820年,嘉庆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61岁,同年,第二子旻宁在太和殿登基,是为道光皇帝。

1827年,清朝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此后,新疆地区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晚清鸦片吸食者

1837年,英国为了打开清朝市场,开始大量地向清朝走私鸦片,每年多达4万余箱,鸦片的大量输入,损害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健康和意志,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贸易的弊端,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实施禁烟,史称虎门销烟。

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由于清朝腐败无能,导致清军战败,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由古代步入近代。

1843年,洪秀全在第四次考试失败后,创立拜上帝会,次年,洪秀全带领冯云山几人离开家乡,前往广西传教,进行反清活动。

1850年,道光皇帝旻宁,在内外交迫中病逝,终年69岁,同年,第四子奕詝即位,是为咸丰皇帝。

洪秀全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率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正式向清王朝宣战。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称天京,并宣布定都于此,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

1856年,正当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内部因争权夺利,东王杨秀清与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败亡,史称天京事变,在这场事变中,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同年,英国和法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进犯天津,清朝被迫与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同年,沙皇俄国趁清朝内忧外患之际,又强迫清朝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占领清朝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59年,英法两国因不满足签订的条约,再次发动侵略战争。

圆明园被烧毁

1860年9月,英法联军准备攻入北京,咸丰帝为了躲避英法联军,带着慈禧逃往热河,同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次日,圆明园遭到抢劫,之后被焚毁殆尽,同年11月,奕訢代表清朝、同英国、法国、俄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至此,历时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同治皇帝像

1861年,在位11年的咸丰帝奕詝在热河病逝,年仅31岁,其子6岁的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因载淳年幼,由顾命八大臣总摄朝政,同年,慈禧太后为了取得清朝的统治权,与慈安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宫廷政变,将顾命八大臣逮捕,从此,慈禧和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史称辛酉政变。

1862年,鉴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认识到富强是治理国家之本,于是,开始重用洋务派官员,展开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

1864年,洪秀全病逝,享年51岁,其子洪天贵福继承其位,同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被曾国藩指挥的湘军攻陷,城中的居民和士兵遭到湘军的大规模屠杀,至此,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覆亡。

1865年,阿古柏趁新疆内乱,攻入乌鲁木齐,建立中亚浩罕国。

1873年,17岁的同治帝在大婚之后开始亲政,但亲政后,仍难摆脱慈禧太后的干预。

光绪皇帝像

1875年,在位13年的同治帝载淳,因染上天花,驾崩于养心殿,终年19岁,因没有子嗣,两宫皇太后立年仅4岁的载湉为帝,是为光绪皇帝。

1876年,清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两年后,清军进入新疆,成功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1881年,四十五岁的慈安太后,在钟粹宫突然病逝,从此之后,慈禧专执国政,一人垂帘听政。

1883年,法军舰队炮轰马尾船厂,清朝被迫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爆发。

慈禧太后像

1884年,慈禧太后借中法战争战局不利之机,发动甲申易枢,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部逐出权力中枢,安排自己的亲信进入军机处及内阁,从此,清朝成了慈禧太后的独家天下。

1885年,冯子材在镇南关战役中,打败法国侵略者,扭转了整个中法战争的局面,然而,清朝在胜利的局面下,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屈辱地结束了战争,致使清朝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得以渗入。

1888年,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并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史称北洋水师。

1889年,18岁的光绪皇帝大婚,从名义上看,皇帝大婚也意味着可以亲政,但慈禧不愿放下手中权力,决定训政数年。

甲午战争失败

1894年,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这一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朝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至此,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次年,慈禧太后派李鸿章前往日本求和,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认识到建立新式军队的重要性,于是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派袁世凯前往天津练兵,袁世凯到达天津后,大胆采用西方先进训练方式,聘请外国教官,强调治军从严、赏罚分明,并模仿德国制订了完整的近代陆军制度,最终训练出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陆军,史称北洋新军。

戊戌六君子

1898年,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大清帝国的热潮,光绪帝为了救亡图存,任用康有为和梁启超进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但因变法,遭到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势力的反对,最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至此,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又重新掌权。

1899年,戊戌政变后,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一开始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但是遭到镇压和近代形势的发展,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并把反清复明的口号,改为扶清灭洋。

1900年,由于义和团到处杀害洋人及教徒,帝国主义要求清朝,派兵剿灭义和团,但是慈禧太后素来对洋人不满,于是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的想法,并同时对11个列强宣战,同年,清军对列强的作战,一路败退,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慈禧在逃亡途中时,认为此祸乃义和团引起,于是颁布剿灭义和团的命令,最终义和团运动在清军与八国联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辛丑条约》签订场景

1901年,义和团被剿灭后,慈禧太后派李鸿章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进行谈判,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亿5千万两,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同年,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回到北京,结束了她一年零五个月的流亡生活。

1905年,清朝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至此,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的科举制度被终结,同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1906年、同盟会成立之后,孙中山连续组织了、饶平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等起义,但由于起义准备不够充分,都已失败而告终,虽然起义失败,但在政治和精神上都给了清朝沉重打击,动员和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后来的武昌起义准备了条件。

溥仪像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相继死去,3岁的宣统皇帝继位,由其父摄政王载沣掌权,载沣上台后,将袁世凯罢黜回籍,袁世凯回河南后,表面上颐养天年,实际上对朝廷的举动了如指掌,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1909年,清朝发布上谕,宣布预备立宪,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然而这次立宪,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

袁世凯像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多处响应,清廷无力调动北洋军,被迫将军政大权交予袁世凯,袁世凯取得清政府军政大权后,一方面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最终袁世凯临阵倒戈,以逼迫清帝退位的方式换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宣告了中华民国的诞生,同年2月12日,在袁世凯授意下,北洋军五十位将领,向隆裕太后逼宫,隆裕太后和王室被迫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退位诏书,至此,享国296年的清朝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宣告灭亡。

下一篇 上一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