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是什么意思(元宵与汤圆的区别)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活动的压轴戏,源于20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的“太一神”祭祀活动。但元宵成为元宵节的节令食品在宋代就有记载,只不过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按《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因元宵节必食“圆子”。宋代《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中提到:“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说的浮圆子就是汤圆,人们在元宵节煮食“浮圆子”借喻了月圆人圆、幸福美满之义和美好祈福。从起源上看,这时的元宵仍属于广义上的“元宵”,即当时的“浮圆子”或“圆子”等。
其实,元宵就是正月十五的汤圆。真正上的“元宵”,也就是说今天的元宵兴于明代。从明代开始,正元节上吃的“圆子”又被北方在说成了“元宵”,后来也逐渐被南方接受。明末《明宫史》说: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这也是第一次看到对作为元宵节的节令食品“元宵”一词的记载,这里所说的“元宵”就是南方平日里所说的“汤圆”。
不难看出,“元宵”和“汤圆”的区别既模糊又清晰。模糊的是,二者是同一种“食品”;而清晰的是,“汤圆”作为节令食品就被称“元宵”。汤圆之称至今还盛行南方,但是“元宵”之名不仅流行北方,也还广及南方。当下,平日里的“汤圆”到了元宵节里就成了“元宵”,元宵节“吃元宵”早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