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国之重器书籍(成功打造国之重器中国的秘笈是什么?)

《国之重器》讲述的盾构机、长航时无人机、支线客机、干线客机、载人航天工程这五大国之重器,研发攻关过程中,都有类似的“引爆”点,而且,无一例外地,都是国家发挥了牵头和核心作用。

01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2010年前后,我国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一批此前长期落后甚至是空白的“国之重器”,取得突破性进展,纷纷闪亮登场。盾构机、长航时无人机、支线客机、干线客机、载人航天工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最近,人大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国之重器——如何突破关键技术》,讲述、分析了国之重器的技术突破过程,其中很多内容,都是此前不了解的。不仅如此,这本书对打造国之重器中的技术突破、技术进步,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论的分析,很有启发性。




02


所谓“国之重器”,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重要,二是复杂。


以盾构机为例。对于隧道、地铁、水利设施等工程项目的建设,盾构机直接决定了工程的进度和成本,甚至直接决定了工程是否可行,作用非常重要。同时,盾构机其实不是某种“机器”。盾构机是许多机器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从前端的切削、挖掘,到后面的排渣、构筑,许多机器组合在一起,才有了盾构机这个复杂系统。并且,盾构机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搭建组合,无论是建造,还是使用、维护、更新,都非常复杂。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在许多工业领域取得巨大进步,能够独立生产很多机器设备和工业产品,但类似盾构机这种复杂工业系统,也就是国之重器,长期以来都是短板,严重依赖技术先进国家。


对这种短板,很多人悲观失望,认为中国工业化的层次还很低,局限于制造初级、简单产品,说到国之重器,就哑火了。他们说,这种复杂系统的技术很神秘,很高级,中国根本造不出来。


对这种悲观的想法,中国的发展事实“啪啪”地打了他们的脸。那些被认为中国永远不可能造出来的国之重器,我们不但造出来了,其中好几项还在全世界遥遥领先。原来我们羡慕向往的技术先进国,已被我们甩在身后,且越来越远。


03


中国在国之重器上的大范围突破,有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当然是拥有这些国之重器以后,我们得到的种种好处。


盾构机,原来价格昂贵,动辄上亿,使用维护完全依赖外国企业,一举一动都收费不菲。一个外方工程师的费用,一天高达几千美元。如此昂贵苛刻,国内工程用得起盾构机的,当然不会多。


待到我国自己攻克了盾构机,盾构机很快被打成“白菜价”。这极大促进了盾构机在我国的应用范围。实际上,我国很多城市,之所以近年来地铁建设大幅提速,高铁建设,之所以穿山越岭,到达很多偏远地区,和我国自主掌握盾构机这个国之重器,有直接关系。


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口径盾构机


载人航天工程更加典型。原来,美国牵头搞了个国际太空站,拉了一堆国家参与其中,唯独把中国排斥在外。我们没办法,只能干瞪眼看着。现在,我国有了自己的太空站,而美国那个太空站,快到报废期了。中美的位置一下子对调了。现在是美国酸溜溜地抱怨中国在太空不带他们玩儿。


长航时无人机、支线干线客机等等,也是如此。我国造出这些国之重器以后,不但直接抢走了发达国家最赚钱的“生金蛋的鸡”,而且,在国防、安全等领域后来居上,拥有了巨大优势。


这些现实中的好处,大家都看得到,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他们更重视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中国在诸多国之重器上的技术突破,是此前的主流技术理论无法解释的。按照这些主流技术理论,中国本来是不可能实现这些技术突破的。中国是怎么做到的?这其中包含着哪些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技术进步理论?


这正是《国之重器》这本书重点关注的内容。


04


按照主流技术理论,后发国家想要技术进步,要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大致来说,就是追随发达国家,投入资源,努力学习,同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发挥企业家的作用,逐渐实现技术进步和突破。


这种主流理论,用来解释新中国20世纪的工业化,基本适用。新中国的工业化,先是从苏联大规模引入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又从西方国家引入大量技术和机器设备。在这个基础上,中国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勤劳努力,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这个过程,确实符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说法。


但是,这种主流理论在解释中国在国之重器上的技术突破,就不灵了。


这是因为,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发展已经“藏不住”了。发达国家看得很清楚,中国从原来的积贫积弱,已经成为雄心勃勃、难以遏制的竞争对手。难以遏制,也要尽量遏制。所以,在国之重器这些“高级工业化”的领域,西方国家对中国严防死守、全面封锁,尽量阻止中国的发展。


比如,虽然中国花巨资购买了西方国家的盾构机,但他们在维修、保养、更换零部件时,都要求中国人走开,目的就是禁止中国人学习相关技术。转让技术等等,更是提也别提。在太空领域,美国之所以刻意排斥中国参加,也是为了对中国封锁太空技术。


所以,在这些国之重器的技术发展中,对中国来说,主流理论中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第一步“引进”,就没有。第一步就不存在,后面的步骤也就无从谈起了。


可是,中国却明明实现了技术突破,不但赶上,还超越了。这是怎么回事?中国人是怎么做到的?中国的发展现实,给主流技术理论出了个大难题。


当理论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当然应该修正、丰富理论。而不是削足适履,强行用陈旧的理论来“硬解”现实。


05


在先进国家技术封锁的条件下,中国是如何在国之重器上实现技术突破的?带着这个问题,《国之重器》的作者详细考察了盾构机、载人航天工程、长航时无人机、支线客机、干线客机这五种国之重器的研发、突破过程,采访了很多人,提了很多问题,收获了很多回答。


反复调查研究以后,他们确实发现了全新的理论。在技术突破这件事上,中国有一个秘笈。这个秘笈,是主流技术理论没有想到的。


事实上,作者在“绪论”中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大大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研究,我则是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这本书,在这五个案例中去寻找共同、共通之处。


我特别注意其中的“引爆”环节,也就是对技术突破来说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那个“第一桶金”。然后,比较五个案例的“引爆”环节,有没有相同或类似之处,


一番对比之后,看出来了,这个共同、共通之处,就是国家的核心作用。


盾构机的研发,难点在于盾构机是个复杂系统,需要科研院所、供应商、施工单位等上下游单位密切协作、集体攻关。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到几乎没人能做成。


这是因为,上下游单位,地位不同,利益诉求差异很大,仅仅靠企业之间的商业合同,不可能把大家组织起来。


对施工单位来说,保质保量地完工最重要。放着现成的西方盾构机不买,我冒着风险去和一个新手小白搞研发,如果耽误了工程,亏了钱,谁负责?


类似的问题,各个合作单位都有。科研单位要经费,供应商要订单,施工单位要进度。种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很难和前途未卜的盾构机研发匹配起来。所以,这事在市场环境中靠合同根本做不成。


中国的解决办法是国家出面牵头。首先,国家出面,各单位之间就有了充分信任,这事肯定要做到底了,不会虎头蛇尾。其次,铁建重工作为核心团队,他们和铁道部门是一家人,可以保证盾构机未来的使用前景。各单位可以放心投入,只要研发出来,就不愁没人用。再加上国家提供的资金补贴,各单位就后顾无忧了。


这样一来,各相关单位可以集中精力投入技术研发,而不必担心项目前景、市场销路、经济收益、合作关系是否稳定等“市场经营”问题。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地“甩开膀子”地大干,“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技术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06


长航时无人机是美国、以色列率先研发出来的。看到他们的无人机应用,我国政府充分意识到,长航时无人机在制空权、制海权、信息化战争、战略威慑等多方面的极端重要性,于是,同样是国家牵头组织研发。


长航时无人机研发的“引爆”点在于:国家相关部门,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论证,把国家的种种需求,转化为各研究单位能够理解、执行的上千个技术指标,也就是把泛泛而谈的“极端重要性”,转化为具体详实的工作目标。然后,在全国展开招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竞标中胜出,成为研制总体单位。


接下来就是北航为核心,国内众多科研单位把上千个技术指标逐一落实,实现,做出来。到了这个阶段,方向明确了,任务明确了,大家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呗。


如果没有把国家需求转化为技术指标这个“引爆”点,众多科研机构,就不可能组成以北航为核心的高效科研机器。即使有少数人的努力,整个无人机项目也难以启动,只能停留在构想和模型阶段。实际上,这正是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这正是中国在无人机领域全面赶超,乃至遥遥领先的主要原因。


更典型的例子是干线客机也就是919大飞机的研发。


大飞机是比盾构机复杂得多的超级复杂系统。全世界只有航空传统深厚的美国和西欧才能制造大飞机——波音和空客。苏联原来也能造,但苏联解体以后,大飞机制造迅速衰落。原因就在于,大飞机这种超级复杂系统对国家整体工业实力的要求,实在太高。


大飞机的复杂系统包括两大部分:结构部分和系统部分。结构部分包括机身、机翼等“硬件”。系统部分则是指各种操控设备,包括航电、飞控、通信导航、高升力、液压、着陆、燃油、发动机等九大系统。


对结构部分,我国的技术能力基本没问题。但系统部分还有很大差距,短时间内赶不上来。那么怎么办呢?


直接去找波音、空客?买飞机,人家很欢迎,技术转让?人家根本不搭理你。


解决这个问题,我国也是靠发挥国家牵头组织的作用。


直接找波音、空客不成,我国就转而去找给他们供货的供应商。对这些供应商来说,主顾越多,他们在波音、空客面前就越主动——你不买,我可卖给那谁了啊。所以,这些供应商很愿意合作。


但我国并不是直接采购他们的产品,而是以巨大的中国市场为诱惑,要求这些供货商和中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比如飞机的“神经中枢”——航电系统,就是中航工业和美国通用电气合作成立昂际航电,给919大飞机供货。


复杂的飞机航电系统


上述航电、飞控等九大系统,对应着成立了九大中外合资公司。波音、空客最核心、最重要的供应商,被中国大飞机项目“一网打尽”“尽入毂中”。由此,中国干线客机的技术能力,迅速提高,并且,在国内形成了庞大完整的技术网络。


显然,这种超级大手笔的部署,绝不是某个商业企业能做到的。这种部署,只能由国家出面牵头组织,发挥国家的整体力量,才能办到。


07


《国之重器》讲述的盾构机、长航时无人机、支线客机、干线客机、载人航天工程这五大国之重器,研发攻关过程中,都有类似的“引爆”点,而且,无一例外地,都是国家发挥了牵头和核心作用。没有国家出面,仅靠商业公司,这五大国之重器,一个也突破不了。


实际上,这正是世界上那么多国家,只有中国在国之重器上接连突破、实现赶超的原因所在。其他国家,要么国家能力太弱,有这心也没这力;要么,受到观念束缚,认为市场竞争优于国家组织,国家不应该“干预市场”,市场自发运作的结果才是最优,结果就是办不成呗。


关于国家在工业化、技术进步中的关键作用,是个亟待深入研究的理论话题。篇幅所限,下一篇文章继续讨论吧。


欧阳桃花 曾德麟:《国之重器——如何突破关键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7月。


下一篇 上一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