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冷和湿冷的区别是什么(干冷湿冷有了科学解释)
据中国天气,我国30个省会级城市将刷新今年下半年来气温新低。全国约三分之二地区都需羽绒服“护体”。
天气预报里的气温降低,现实中我们的“体感”往往可能更冷。《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体感温度和实际温度究竟有什么不同,教你升级保暖技能。
受访专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冯崇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戴自祝
“体感温度”到底是怎么算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夏天时,身体感受到的温度往往比气温更高,而冬天则更加寒冷。
-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将测温设备放到白色且通风的百叶箱中测得的空气温度。
- 体感温度是指身体与空气接触之后,所能感受到的温度,主要受气温、湿度、风速和日照的影响。
风力
风寒效应让低温更冷
除气温外,风力是影响体感温度最重要的气象条件之一。这种因风所引起使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称作风寒效应。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计算方法,当气温为5℃、相对湿度为40%时,如果刮起7级大风,体感温度为2.5℃,叠加9级大风时体感温度只有1.8℃,寒冷感直线上升。
湿度
无论冷暖都会“拖后腿”
在体感舒适这件事上,空气湿度总是发挥反作用。
夏天气温高时,空气湿度越大,体感温度越高;冬天气温低时,空气湿度越大,体感温度越低。
因此,在同等气温条件下 ,南方的冬天更易遭受湿冷攻击。即使实际气温比北方更高,但体感温度却会更冷。
“干冷”和“湿冷”各有取暖技巧
冬季南北方的取暖重点,要从湿冷和风寒分别出发,对“症”防寒。
干冷
防燥、补水
北方多采用暖气供暖,容易导致环境干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室内湿度,如使用加湿器、在暖气片上放块干净的湿毛巾蒸发水分、养绿色植物等。
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建议在上午和下午各通风一次。
每天少量多次、小口慢饮温白开水,饮水量以1500~2000毫升为宜。多吃雪梨、银耳、百合、蜂蜜等滋润的食物,寒冷天气可适当进补羊肉等温热食物。
湿冷
除湿是重点
南方湿度比北方大,冬季气候尤其湿冷。尽量保持身体干燥温暖,外出注意防雨,不慎淋雨及时更换湿衣服。
早晚关窗,特别是关闭朝南和东南的窗户,防止水汽侵入。室内最好使用抽湿机或打开空调除湿模式,衣橱里放几个除湿盒。
空调温度应设定在20℃左右,吹风口向下;用电暖气、电热毯取暖的家庭,注意使用前要仔细检查是否合格、有无漏电现象。老人、婴儿、糖尿病患者皮肤敏感度低,慎用电热毯,避免潜在的烫伤危险。
教你“升级”保暖技能
寒冷的冬季,遵循下面6个降温天“生存法则”,保暖就不是难事。
护好寒气入口
防寒是保护关节、预防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重要措施。护好头部、颈部、后背、双脚、肚脐、膝关节等“寒气入口”,整个人就会暖和很多。
天冷出门戴顶帽子,戴围巾或穿件高领衫,尤其不要让脖颈后面暴露在外。外套最好过腰过腹,利于保暖。
衣着要宽松
紧身衣物会导致肢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引发手脚冰凉,人只会更冷。天冷时,应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外套最好过腰过腹。
穿双厚底鞋
如果鞋底太薄,凉气自然会进入人体,应选择有一定厚度、最好包裹住脚踝的鞋,并垫上鞋垫。
晚上睡觉可以穿上温暖、宽松的棉袜,避免夜间双脚受凉。
吃点温热的食物
常吃冰凉、生冷的食物,就相当于在身体里开了个“冷库”。
一年四季都应以温开水为主要饮品;天冷时还可以通过饮食御寒,葱、姜、蒜、辣椒、牛肉、羊肉等都有助驱寒。
睡前泡泡脚
坚持泡脚是缓解手足冰凉的有效方法,有助提升身体御寒能力。
晚上7~9点,用40℃左右的水浸泡双脚15~20分钟(不宜超过20分钟),让水漫过脚踝,泡至身体微微出汗。泡完后立即擦干,并穿上保暖的袜子。
适当运动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热量。冬季可以结合自身健康状况,选择暖和的天气到公园慢跑、散步、骑车等,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