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意思是什么呢(你知道真正内涵吗?)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把阳明心学看成一把宝剑,那么“心即理”就是剑柄,“知行合一”就是锋利的剑刃。
可能很多朋友都认为“知行合一”就是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或者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认识,就算不是对阳明心学的误读,至少也是一种很肤浅的理解。事实上,“知”并不仅仅是指理论,“行”也不仅仅是指实践。因为理论虽然可以指导实践,但它本身并不是实践;实践虽然来自理论,但它本身也不是理论。所以,当我们把“知、行”理解成“理论、实践”的时候,其实已经把“知、行”当成了两种不同的东西。
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真正的“知”里面必然包含了“行”,真正的“行”里面也包含了“知”。所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述,“知”就是人的认知功能,“行”就是人的行动功能。同一个世界,在不同人眼中是不一样的。西方哲学家康德指出:心灵的内在结构决定了我们所知道的内容。由此可见,人对外界的认知,绝不仅仅只是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的一种被动接受,而往往是认识主体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观念、态度、感受等投射到了对象物上,才构成的认识活动。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阐释的现实。所谓“经过阐释的现实”,其实就是自然世界的“意义化”。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个美国人结伴去看大瀑布。中国人一看,立马张大嘴巴:大自然真美啊;印度人则双目微闭、两手合十:这就是神的力量;美国人则蹙着眉头环顾四周:怎么不建个水电站?这也太浪费了。所以说,面对同一个本无意义的自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人基于各自的文化,却可以赋予这个自然以千差万别的意义。因此,不管你自觉或不自觉,只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活动,你总是会按照某种预设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在认识世界时你是被动接受别人对世界的解释,还是主动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所谓意识形态,就是某个政党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对这个世界所做的一种解释和规定。谁解释了世界,谁就差不多掌握了世界。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通常是君临一切的,它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当意识形态渗透到人的内心时,通常会换个词,叫世界观或人生观。除非你是一个从石器时代穿越过来的人,否则从小到大,你所在的家庭、学校、社会,就会把一整套观念潜移默化地植入你的意识结构中。所以,不管你自己是否察觉,你总是要按照一套既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看待世界,并且在这个世界中采取行动。
所说的“知”和“行”,指的就是建构这样一个意义世界的动态过程。所谓“知”,重在改造旧有的意识结构和内容,建立一套符合圣贤之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行”,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落实、深化你的认识和观念。究其实,二者本来就是对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角度的描述,所以如果我们依旧把“知”和“行”简单地理解成“理论和实践”,那让王阳明情何以堪?因此,在阳明心学的世界里,知,就是意义的寻求和确立,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行,就是意义的展现和完成,因而也离开不了知。正因为意义世界同时囊括了心与物、内在与外在,所以“知”和“行”自然呈现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因为“知”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世界的行动,所以起心动念都是行。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所以这样的“行”也就等于是“知”的自然流溢。简言之,“知”就是内在的行动,“行”就是外化的观念。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在王阳明的辞典里,根本找不到一个没有行动的“知”,也找不到一个没有观念的“行”。这才是知和行的真实本质,也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