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营兵是什么(绿营兵的人员组成,以及采用的编制和指挥系统)
反映清代的影视作品很多,片中那些身穿前后带有兵字号衣的清军就是绿营兵,他们是清朝入主中原后,招募汉人、地主武装、明朝遗留部队而组成的正规军队,清初康熙年间人数最多时达到60多万,至晚清降为40余万。因为使用的旗帜为绿色、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
清朝中前期的常备军为八旗与绿营,这两大军事力量所负的职责却不一样。八旗兵专司打仗,而分驻各省的绿营兵任务极其繁杂,主要是作战、屯戍、边防、河工、海防、漕运、守陵等事宜。绿营兵的人员完全由当地汉人组成,也有从他省招募移调补充员额的,因为实行严格的土著补额制度,移调人员必须带家小赴军营驻地居住,使其成为当地人。绿营有固定员额,兵籍终身不改。
绿营兵实行余丁制,又称为拨补制度。意思是收养兵丁子弟以备缺额挑补,称为余丁、预备兵,他们未补缺为士兵之前,部队出征就随军担负杂役。绿营由陆军和水师构成,兵种以步兵为主,另外还有为数不多马队、守兵。装备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以及鸟枪、抬枪等火器,因为清廷对汉人组成的绿营兵有所限制,所以上千斤的重炮不允许使用,只能少量装备百八十斤的轻型火炮。
编制上绿营兵分为标、协、营、汛四级。其中营为最基本的建制单位,标为最高一级编制,只有总兵以上的官员才许建标。总督的直属部队为督标,提督统辖的称提标,总兵下辖的称为镇标,此外还有河标、漕标等。标以下称为协,是督、提、镇分出的,由副将统领;协以下为营,从协、标分出的,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最基层单位是汛,由协、营分出来的,由千总、把总、外委等官员分别统带。
绿营兵的指挥系统层次为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提督为一省绿营的最高军事长官;总兵为一镇最高长官,其下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官员。绿营兵各级指挥官品级分别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为从一品;巡抚带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提督从一品;总兵正二品;副将从二品;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千总正六品;把总正七品。
副将是协的领兵官,主持一协军务,可充总督督标的中军官;参将可统领一营军务,可充巡抚抚标的中军官;游击为营的统兵官,主持一营军务,可充总兵镇标的中军官;都司为营的领兵官,可充副将的中军官。
营是绿营兵基本作战单元,员额不尽相同,士兵数量多的有千人,少则二三百人,参将为绿营之营的最高统兵官,守备为营最低统兵官,一般负责管理营务和粮饷,可充参将、游击的中军官;千总为绿营下级军官,基层汛的领兵官,掌管汛地的巡守;把总为绿营下级军官,职责为掌汛地的巡哨。
清朝绿营兵制,存在着编制分散,粮饷待遇低还经常被克扣,武器落后等缺陷,随着统治阶层的日益腐败,绿营兵也逐渐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