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赤小豆的功效 ——中药溯源录


赤小豆

中药溯源录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味归经】

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功效】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溯源】

汉代

赤小豆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与生大豆共同记载于大豆黄卷的条文中,其文曰:“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晋代的《名医别录》则将赤小豆与生大豆分开,单独列为一条,曰:“赤小豆:味甘,酸,平,温,无毒。主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又,叶名藿,主治小便数,去烦热。”之后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在记录赤小豆时加了一段注,其文曰:“大、小豆共条,犹如葱、薤义也。以大豆为糵,芽生便干之,名为黄卷,用之亦熬,服食家所须。煮大豆,主温毒、水肿殊效。复有白大豆,不入药。小豆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矣。”此处陶弘景解释了《神农本草经》为了符合载药365味这个“一年之数”,所以将“赤小豆”和“生大豆”记载于一条目下,同样地情况还有“葱”和“薤”,并且提出长期服用赤小豆是有副作用的,会使人的津液过度地减少。还有指出白色的大豆是不入药的。

唐代

唐宋时代的《药性论》、《新修本草》、《蜀本草》、《开宝本草》和《嘉佑本草》均只记载了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的功效,但并无其产地和植物形态的说明。提及产地的是在《本草图经》中,曰:“今江淮间多种莳”。《本草衍义》中更是提到的赤小豆的食用地,曰:“关西河北,京东、西多食之。”

明代的《救荒本草》中对赤小豆的外形的描述就颇为详细,其文曰:“《本草》旧云江淮间多种莳,今北土亦多有之。苗髙一二尺。叶似豇豆叶微团艄。开花似豇豆花微小,淡银褐色,有腐气,人故亦呼为腐婢。结角比绿豆角颇大,角之皮色微白带红。其豆有赤、白、黧色三种。味甘、酸,性平,无毒。合鲊食成消渇,为酱合鲊食成口疮,人食则体重。”此处对赤小豆植物形态的描述,与我们今日所用的赤小豆植物形态很接近。同朝的《本草蒙筌》则提到赤小豆以颜色辨别其优劣,其文曰:“地土各处俱种,胭脂赤者为良。”

明代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赤小豆也有着详细的记载,曰:“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 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 并不治病。俱于夏至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至秋开花,似豇豆花而小淡,银褐色,有腐气。结荚长二三寸,比绿豆荚稍大,皮色微白带红。三青二黄时即收之,可煮可炒,可作粥、饭、馄饨馅并良也。”李时珍所记载的赤小豆植物形态与《救荒本草》中提及的赤小豆相似,也与我们今日所用的赤小豆也相符合。此外还提及一种食用性的赤豆,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是不入药的。这与我们今日在农副品市场上所见的赤豆类似。值得注意的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记载赤小豆别称的时候出现了疏漏,李时珍将赤小豆的一种别名记载为“红豆”,同书中李时珍又将相思子的别名也记载为“红豆”,至此开始后世出现了赤小豆和相思子混淆的记载。

清代

清代的《本草求真》中记载了赤小豆和相思子的区别,曰:“取紧小而赤黯色者良。若半黑半红为相思子,非赤小豆也。”《本草从新》中提到了与相思子的鉴别,曰:“赤小豆:甘,酸,平。……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今肆中半粒红半粒黑者,是相思子。”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清代中期的时候,赤小豆与相思子可能发生用药混淆的情况,所以以上两本书同时提到赤小豆与相思子外形区别。此情况至清末时候可能发生地更为普遍,清末的《本草便读》中也有提及,曰:“赤小豆即今之杜赤豆。以紧小色赤者为佳。今药店中之赤小豆。半红半黑。谓之相思子。即红豆也。有毒不堪用。”同样在清末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曰:“医肆以相思子半红半黑者充之,殊误人病。”可以看出相思子与赤小豆从清代中期至清代末期始开始出现混淆。据笔者猜测李时珍将赤小豆与相思子的别名都称为“红豆”,可能是清朝发生用药混淆的原因之一。

现代

在1959年出版的《药材资料汇编》中对赤小豆做了植物形态的描述,记载为:“其豆细小,形如腰子,色紫红,并有白色纹眼。市场上对“相思子”亦有称为赤小豆者,实系错误,两物不能混为一起。”1988年出版的《中华本草》具体说明了赤豆与赤小豆来源问题,书中指出李时珍虽指出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不入药,但因这两种植物不易区分,赤豆作赤小豆用的历史已久。现今商品赤小豆包括上述两种植物来源,但市场习惯认为赤小豆质量优。2015版的《中国药典》中记载了赤小豆有两种来源一种叫赤小豆,另一种叫赤豆,明确了赤小豆的植物来源。

【名称相仿药物】

赤小豆有些地方又叫红豆或赤豆而相思子也叫做红豆,所以一定要鉴别清楚,千万不可用“红豆”一词指代药材。

【注意点】

赤小豆的功效在各代本草的记载是比较一致的,比较特殊是《日华子本草》,书中提到的是赤豆粉,其文曰:“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解油衣粘缀甚妙。叶食之,名目”。赤豆粉从功效来判断应该就是赤小豆,但是“补血脉”的功效又不相符合,故记载于此,存疑。

赤小豆本身做为一味利水祛湿的药材,在功效的记载上基本一致,但在别称上与相思子容易发生混淆,因此在开具处方的时候应了解当地药房的实际情况,以免用错。

下一篇 上一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