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儿子的简介(与诸葛亮的爱徒姜维,为何尖锐对立)
诸葛瞻是诸葛亮唯一的亲生骨肉,诸葛亮早年没有子嗣,所以从大哥诸葛瑾那里过继诸葛乔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元228年,年仅24岁的诸葛乔英年早逝,所幸诸葛瞻在诸葛乔病逝的前一年出生,后继有人的诸葛亮,在诸葛瞻出生后不久,就开启了北伐之路。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虽然诸葛亮极力改善人才匮乏的状况,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甘心为蜀汉效力的人才还是寥寥无几。
蜀汉的一般性人才都非常有限,将才更是极度匮乏。就在诸葛亮深为一大批先帝旧臣的逝去痛心不已的时候,姜维出现了,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不诸葛亮带来了希望。
- 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欣赏姜维
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有一个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收姜维》,讲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被姜维识破了调虎离山之计,在探听了姜维的身世和能力之后,诸葛亮不由得对姜维赞赏有加,于是利用天水郡太守马遵对姜维的怀疑之心,设计让姜维归顺了蜀汉。
姜维归降诸葛亮以前,只是天水郡的一个小官吏,能被诸葛亮赏识,并得到真传,是莫大的幸运。
很多人可能都会好奇,姜维就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一个曹魏的降将,诸葛亮为什么那么看好姜维呢?应该说,诸葛亮首先看中的是姜维的品德。
姜维投降蜀汉虽然是被逼无奈,但是他既然答应跟随诸葛亮,就一定会对蜀汉朝廷忠心不二,即使姜维与后主刘禅之间并没有感情,但是为了报答诸葛亮对他的欣赏与重用,他也会为蜀汉基业尽心竭力,这一点从姜维后来九伐中原,甚至在蜀国灭亡之后,还没有放弃复国的行动可以得到验证。
其次,姜维既武艺高强,又深通谋略,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将才,而他“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性格特点,也让诸葛亮觉得姜维是一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人才。
与武艺高强,却难以和很多人相处好的魏延相比,姜维性情平和,在军队中深得人心;与纸上谈兵的马谡相比,姜维则表现十分务实,不骄不躁,低调谦逊。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姜维自小生长在凉州一带,很熟悉这里的风土民情,正史中的姜维在西北地区有很大的威望,这一点对于兵力不占优势的蜀汉尤为重要;
此外,姜维身上的羌族血统,也让他便于更快地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立良性的关系,对蜀汉在西北边陲的作战与融合有一定的帮助。
蜀汉要北伐中原,就要先夺取陇右地区,而蜀汉内部又缺乏对陇右地区情况十分熟悉的人才,更何况姜维的综合能力在蜀汉阵营中是很出挑、足以挑大梁的,所以姜维一归降诸葛亮就得到重用。
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无法言说、又很奇妙的,诸葛亮二十六岁时遇到了刘备,并在这个意气风发的年纪,开启了自己大有为的人生。
姜维遇到诸葛亮时,也是二十六岁,诸葛亮似乎在姜维深沉、坚韧的目光中,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于是,姜维不仅得到了诸葛亮在军事谋略上的倾囊相授,而且也获得了时常跟随诸葛亮左右,与他并肩作战的机会。
姜维的朴实、厚重是经过无数次战场上的拼杀历练来的;尽管他只是一个敌国降将,但是有诸葛亮的赏识,有姜维自己的不懈努力,他很快就在蜀汉军中树立起一定的威望。
尽管姜维也有血气方刚的时候,但是在魏国长期不受重用的境遇,早就磨掉了姜维身上的傲娇之气。
- 诸葛瞻的经历
与姜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葛瞻。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才八岁,但是八岁的诸葛瞻已经被父亲断言“成熟过早,成不了大器。”
其实,早熟的孩子不一定就成不了大器,真正让诸葛瞻难成大器的,是他所处的环境。
诸葛亮去世之后不久,他的妻子黄夫人也撒手人寰了。
一般来说,一个孩子很早就失去父母,会过得很辛苦,尝尽人世间的冷暖,因而更容易成大器,但是诸葛瞻在父母双亡之后,被刘禅和蜀汉朝廷上下保护得很好。
蜀汉的大小官员和百姓们都因为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而对他偏爱有加,每逢朝廷有一桩善举,虽然与诸葛瞻没有关系,百姓们也会奔走相告,对诸葛瞻有很多溢美之词。
加之诸葛瞻擅长书画、记忆力超群,才思敏捷,所以大家对他的赞美,就更加言过其实了。
由于诸葛瞻成长的环境太过顺遂,没有经历现实生活的磨砺,所以当邓艾偷渡阴平的军队打到阴平小道时,诸葛瞻就毫无悬念地被打败了。
其实,当时诸葛瞻率领的军队,兵力是远远多于邓艾军队的。但是客观上,这时蜀汉的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了;主观上,诸葛瞻自动放弃了剑阁的险要关口,在无险可守的绵竹与敌军决战,决策的失误也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蜀汉的灭亡是早已注定的,但是诸葛瞻用兵重大失误,使他对蜀汉灭亡难辞其咎。战败的诸葛瞻,最终壮烈殉国,蜀汉也随着他的慷慨赴死,走向了终点。
当时已经有人去东吴求救,诸葛瞻只要守住剑阁,耐心等待姜维大军回师救援,蜀汉就不至于如此迅速地灭亡。
但是,绵竹之战中的诸葛瞻有他的犹疑、有他的羞愤、也有他的刚愎自用,就是没有对姜维的信任。
早在诸葛瞻预备邓艾开战之前,黄崇(蜀汉旧臣黄权的儿子)就苦口婆心地劝诸葛瞻据守剑阁,诸葛瞻最终还是放弃了。
诸葛瞻为什么不信任姜维,甚至还曾经提议要罢免姜维大将军的职务呢?也许是黄浩等奸佞之臣的挑唆,也许是诸葛瞻自己的想法,总之诸葛瞻和姜维的关系很不友好。
- 诸葛瞻和姜维的矛盾分析
按照常理来说,姜维是诸葛亮在军事上唯一的继承人,诸葛瞻是诸葛亮唯一的亲生骨肉,他们正应该同心协力,努力实现诸葛亮的意愿。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也许在诸葛瞻心里,始终有一种不甘,他觉得自己比姜维更有资格得到父亲的真传;他甚至对姜维还有一些难以启齿的想法。
姜维是那么幸运,幸运到夺走了本该属于他的一切。没有经历过战场厮杀的诸葛瞻不明白,明明自己也胸怀大志、明明自己的天资并不比姜维差,为什么父亲就是喜欢这个魏国的降将,连学习兵法、上战场的机会也没有给他留下。
抛却个人情感,诸葛瞻还和姜维有着政见上的分歧。诸葛瞻是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文官,在姜维九伐中原期间,他看到更多的,应该是连年的战争对蜀汉民生的摧残。历朝历代文臣武将不能和睦相处,都有一个根本原因。
文臣觉得武将只会打仗,不关注内政,甚至有一定轻视武将的思想;而武将们也常常会觉得文臣们不能临阵杀敌,只能动动嘴,动动笔杆子。
姜维倒不至于轻视诸葛瞻,但是诸葛瞻想罢免姜维的兵权,这件事是有史书记载的。
平心而论,诸葛瞻不想让姜维频繁对外征伐,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姜维北伐,正是为了实现诸葛亮未完成的心愿。姜维有错吗?
姜维的执着,最终还是被很多人辜负了。这其中最不应该反对姜维北伐的就是诸葛瞻。
姜维虽然是诸葛亮在战场上遇到的继承人,但是他们在精神上有很多的相似点。诸葛亮对姜维的悉心教导和栽培,让他和姜维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但是他离父亲的精神世界太远,更无法理解父亲和姜维身上共同拥有的、那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执着。
其实,诸葛亮没有把兵法传给诸葛瞻,未必只是因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诸葛瞻年纪还小。
诸葛亮多半能够预知到诸葛瞻不是将帅之才的资质,所以他对儿子的希望,更多的是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然后才是能不能成为将帅之才。
从更深入的角度来说,不把兵法传给儿子,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没有私心,只是想为蜀汉找一个真正胜任的将帅。
也许,不把兵法传给“文不足以安邦、武不足以定国”的诸葛瞻,既是对国家的负责,也是对诸葛瞻的保护。
诸葛瞻只因为是诸葛亮的儿子,就已经得到了很多不应该得到的厚爱、也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期待。
如果诸葛亮给他的更多,他一定会更加不能认清楚自己真正的实力。
诸葛亮给姜维的东西,表面看来,只是几卷兵法,实际上却托付了整个蜀汉的前途、和蜀汉在关键时刻的生死存亡。
这些重托,不要说当年作为孩子的诸葛瞻承担不起,就是蜀汉灭亡时,已经走过半生,却还是缺乏历练的诸葛瞻也承担不起。
可惜,诸葛亮的一片苦心,诸葛瞻未必明白,如果他明白,也不会主张收回姜维的兵权。当时的蜀汉,除了姜维,还有谁能肩负起这个国家的存亡呢?
诸葛瞻也许没有想过这些,也许还来不及想清楚,蜀汉的丧钟就已经敲响了。诸葛瞻比姜维小二十多岁,代沟和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会产生共鸣。
姜维复国失败后,用死亡坚守了他和诸葛亮共同的理想,诸葛瞻父子也在绵竹战败后壮烈殉国。
只是,直到死亡前的那一刻,诸葛瞻还是觉得,自己没能及时制衡姜维的穷兵黩武,所以才让蜀汉向灭亡的深渊滑落。如果诸葛亮泉下有知,他又怎么能不感到痛心呢!